top of page

洛夫论:“石室”中的创造者

章亚昕

诗人本就是创造者,洛夫也是。读他的诗,尤其是〈石室之死亡〉,我常会想到“盘古开天地的神话。在〈雪祭韩龙云〉的〈后记〉中,诗人曾说过: "诗人本寓万物之化身,死后埋骨深山,每一树枝,山石,花草,溪流,无不成爲他躯体的一部份..." ②神话,也正是对“集体潜意识"的传神写照! 盘古在混沌中建立宇宙的秩序,死后气息化风云,声音化雷霆,双眼化日月,鬚发化花木,身驱化山岳,血脉化江河,岂不是对诗人形象的个绝妙的象徵? 是的,不仅万物造就了诗人,诗人也化身万物,故“剔牙、挖耳、刮鬚"皆可以成诗,而“小我”亦是“大我,且“有限”可通“无限” ,唯其如此,诗人是创造者,通过创造给宇宙一个新的秩序。盘古宣告了混沌之死亡,洛夫则以其〈石室之死亡〉 ,重建了一个诗的宇宙。

无论如何,超现实主义对于洛夫是极爲重要的,他从中获得了创造者的信念: 创造诗,也就是创造自我。“超现实乃是破除我们对现实的执着而使我们的心灵完全得到自由,以恢復原性的独一的我。就这一层次而言,超现实主义不仅在精神上具有超人哲学的倾向,而且在艺术创造上能产生更大的纯粹性。"②情境、心境、语境的相互转换,使理想性可以超越现实性,给诗歌一种创造性的品格。无论如何,〈石室之死亡〉在诗人的作品中是极其重要的,若无“石室”这茧子,洛夫便难以化蝶。刚猛激越的生命之流,在面对死亡的极限情境中得以自我啓悟,那冲突横决的意气姿采,便可以在寂静的心境中领悟“无限”的奥祕! 有如盘古在混沌之中开闢了天地,洛夫也是在其“石室”内参透了“初生之黑” ,真正开始了洛夫式的创造,从而建构出自己的宇宙秩序。面壁与破壁、遮蔽与敞开、神话与化石、蝉蜕与蝶化,也就组成了他的心路历程中一个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而“石室”中的创造者,也就进入语言而又超越语言,因其深深地沉潜于自己意识流的底层,反能高扬远举,自如地化身于万物。宛若〈石室之死亡〉第二十一首: “焚化之后,昨日的尸衣从墓地蝶舞而出,彷佛梁山伯与祝英台,暗示了以理想性取代现实性的人格自我超越......大地裂开之后, "石室”便不再是禁锢生命之所,而成爲生命意志跃然重生的象徵。从《灵河》到《石室之死亡》洛夫的诗风就像冯至在《十四行集》中讲过的: “歌声从音乐的身上脱落,终归剩下了音乐的身驱,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我们还记得,洛夫从大陆到台湾时,身上就带着一册冯至的诗集。把“灵河"中音乐的波涛,凝定爲“石室”中人格的塑像,也正是一个爲破壁而面壁的创造过程,是的,人不比一块石头有更多的智慧,若不面壁,又怎麽能破壁而出? 在混沌的顽石中,罗丹发现了人性的高贵与庄严,洛夫则在〈石室之死亡〉第三十首中说:

如裸女般被人凋塑着
我在推想,我的肉体如何在一隻巨掌中成形
如何被安排一份善意,使显出嘲弄后的笑容
首次出现于此一哑然的石室
我是多麽不信任这一片燃烧后的宁静

当创造者以时间之流总绕自身,他就进入了记忆中的语言,而沉潜进内心最深处,于是,化歴时性的情境爲共时性的心境,完成了一种对自我人格的再凋塑,而一切心路的历程,也都在意象凝定的语境之中...... 〈石室之死亡〉共六十四首,暗合《易经》六十四卦,是否象徵着循环中的超越? 生命也正是“一隻未死的茧,一个不被承认的圆/一段演了又演的悲剧过程" ,从〈初生之黑〉开始,到〈属于雪的〉死亡意象,人生“或许正是那朵在火焰中活来死去的花” ,创造者的使命,便是大出大入,大往大来,进入时间却又超越时间,进入语言却又超越语言,以超现实主义的情思,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以有限的生命逼近无限的永恆! "石室”中的面壁者,一旦参透了生命的奥义,便可以使生命力、创造力、想像力沛然合一,自由地从事创造了。"囚于内室”的诗人, "乃从一块巨石中醒来” , "蓦然回首/远处站着一个望坟而笑的婴儿"….参透生死,面壁破壁, 〈石室之死亡〉象徵了诗人的新生,于是,会有“诗中之魔” 。在这裡,洛夫找到了自己心灵中宇宙的秩序,遂能因内及外,有多方面的施展。诗人也说,他后来虽然"戴有多种面具......但面具后面的我,始终是不变的。"③意象语言是对人生情境的遮蔽,却也是对个人心境的启开,关键就在于拥有个性化的语境。〈石室之死亡〉的重要性,在于它正是这一语境的奠基石。

意象本是意志的外衣,在诗的语境中追求有所超越,乃是洛夫一以贯之的艺术信念。以遮蔽情境和敞开心境的语言策略从事创作,那是由于诗人认爲: “写实主义者笔下整齐划一的人类行爲规范乃由社会势力所造成,而非出于我们的本性,而且是反本性的。在我们的梦中或本能动作中所显示的较日常外在行爲习惯所显示的更爲真诚。这就是超现实主义的基本信念。" @诗集本是“閒书" ,诗人以想像力创造出一个不同于现实的世界,是以游戏的法则,来取代社会角色,他放弃人格面具,便可以超越正常的秩序与规范,想落天外,视通万里,从而以理想来取代现实,展示人性所响往、所追求的未来世界。唯其如此,洛夫在〈李白传奇〉中对李白说: "你是海,没有穿衣服的海" ; 然后,又在〈与李贺共饮〉中,对李贺如是说:

我试着把你最得意的一首七绝
塞进一隻酒瓮中
摇一摇,便见云雾腾昇
语字醉舞而平仄乱撞
瓮破,你的肌肤碎裂成片
旷野上,隐闻
鬼哭啾啾
狼嗥千里

诗人移情,遂能化身万物,无羁如“海” ,又醉人以"酒" ,在化入意象的时候,竟然“没有穿衣服” ,甚至“肌肤碎裂成片”,而绽露出最深层自我的本相! 不是有相,不是无相,而是本相,这种遮蔽中的敞开,也正是进入语言且又超越语言,以意象的语境来取代日常的语境,道出一片"真诚"。

遮蔽与启开两分,摆明了情境与心境的对立,遮蔽情境意味着超越现实,启开心境意味着高扬意志,还读者一个想像中的理想境界。在这个意义上,写诗彷彿“裸奔”中"胸中藏着一隻蛹的男子" ,怪不得洛夫在〈无题四行〉中, “喜见自己赤裸如墨”......语境在遮蔽的同时敞开,正是不假语言概念,直接展示或者体悟人的性情。这样的语境,使诗思轻翔于九天之上,又沉潜于九地之下,可以寄性情于万物之中。读者或见其遮蔽,或见其敞开,其实见仁见智,都与自己所习惯的语境有关。心有閒情,则诗思洞开; 意在忙碌,则语境隐晦。创造性的语境,是需要以想像力来加以把握的,那是一种活力盈盈的游戏,可以使人们在无意之中,进入一个解衣磅礴、掉臂自如、驭风而行的精神境界。"诗魔”的魅力,其宝就在于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超越性的幻象世界!

幻象世界啓示未来,以想像中的多种可能性来超越现实性,于是新诗可以走出重“义”的困境,摆脱哲理的约束,进入纯诗的境界。几十年来,束缚新诗之“义" ,是渗入语境的社会理性因素,它促使诗歌散文化,想像力难以高扬远举。走出这一困境,就离不开化石之思或神话之梦。在〈巨石之变〉中,洛夫说: 我是火岩,我焚自己取乐”.在〈酿酒的石头〉中,他又说:“石头......会酿出酒来” ,而文如饭,诗如酒,本就是诗人们常常谈起的话头。从《外外集》之后,诗人走向了象外之象,去寻找神话样的语境,抒情主人公遂在〈水声〉中提议: "我们赶快把船划出体外吧" ,又在〈月问〉裡发现:

你的前额往上伸展而成一种弧线
抓住轨道亦如树之抓住年轮
回旋,回旋,我们转着一千张脸
而戛然停下的那一面
或曰蛱蝶
或曰亡故
或曰一高音之萎顿成泣

高处不胜寒,沉潜与飞翔的诗思都是“孤绝”的境界,洛夫如此,非但“脑子裡下着雪" ,而且他“眼中昇起一艘孤烟”如〈清苦十三峰〉 ,那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思路,也正象徵了诗人对超越性的追求。该是自觉的逆向性思维,成就了“诗魔”的功力!〈子夜读信〉有点像废名〈字宙的衣裳〉,不过废名说: “灯光裡我看见宇宙的衣裳" ,洛夫却讲: "子夜的灯/是一条未穿衣裳的/小河” ,乃反其意而用之,正所谓“反常合道" , 〈欲飞之掌〉便说“飞的意念”使全身之“水”流向“双掌” , "这正是化火焰爲翅膀的第一步 ……说便不着,乃打机锋,超越时空,领悟禅趣,顿悟成诗,便言在此而意在彼, “表现出一种来自现实而又超于现实,既不可尽解而又圆融可以感悟的诗境。"③有深沉的体验,梦境之飞扬流动,言不尽意,诗人乃有远大的未来,可以使潜意识自由尽情地释放,超越也不会是一句空话。化石之思或神话之梦,这是诗艺的超越,也是人格的超越,通过变化的语境,开拓出性显的昇华之路。幻象世界暗示我们,人与世界都是可以变化的 ……诗变了,想法变了,活法也会跟着变,说法也会跟着变,而未来就会在变化中向我们敞开。诗在变化中,所以,诗人成爲其创造者。

洛夫本就是多变的。多变,乃是创造者的本色。用诗人自己的话来说,种种变化也有如蝉蜕与蝶化。从《灵河》到《石室之死亡》 ,再到《魔歌》 ,风格的变化反映了人格的发展过程,正所谓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由内及外,食人生之桑,吐身世之丝,作茧面壁,化蝶飞翔,抒情主人公"在时间中已锻成一柄不鏽的古剑" ……诗人在〈与衡阳宾馆的蟋蟀对话〉时,才风趣地说道:“什麽?脱了数十层皮 ……我吗?只剩下最后一层/不敢再脱, ,而那句“一度变成作茧的蚕“也正表达了自己不断蜕变的自我意识!

蚕在茧中,遂能“以雪中的白洗涤眼睛/以雪中的冷凝炼思想", 于是,能够“以语字熔铸时间" ,而语言也就是“欲飞的蝶, !走进“年轮" ,走进“根",也就是进入生命的深处, “石榴”与“豆荚” ,又正是破壁而出的意象。内与外、低与高、重与轻、黑与白、石与水等等,都是诗人心目中宇宙秩序必不可少的元素,而创造即吐丝,那缠绕自身的记忆之丝便是人生中的经验,是绵延中的生命。唯其如此,洛夫会在〈血的再版〉中对母亲沉痛地倾诉:

慾念与寂灭
苦藤一般无尽无止的纠缠
都从一根脐带开始
就那么
生生世世
环绕成一隻千丝不绝的

我是其中的蛹
当破茧而出
带着满身血丝的我
便四处寻找你
让我告诉你化为一隻蛾有多苦
在灯火中焚身有多痛

由此不难体认诗人的自我感觉与自我意识。对于他,倾吐情思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小事情。思之所以爲丝,乃是把生命之根提昇爲舒展的枝叶; 丝之所以成茧,乃是化历时性爲共时性,先成就一种心灵的史诗,然后乃能有瞬间的顿悟,所谓破壁而出,达于自由创造的境界。洛夫创作(石室之死亡〉 ,历时五年之久;而写〈长恨歌〉 ,则几乎是一夜而成,除去创造随缘的种种偶然因素外,营构“蚕茧”的苦心推敲同“化蝶”之后的随心挥洒,该是一个极重要的差异。一旦完成了对宇宙秩序的设计,表达诗人对“锦被"与“远方”这两场唐玄宗爱与死的不同“战争”的感悟,确实已并非难事! 然而,无茧不成蝶,拙后之巧才是大巧,“诗魔”在蜕变中显示了创造者的本能,那是一种不断创造、不断追求的大勇气、大智慧。于是,洛夫就这样从“石室”中向我们走来。彷彿〈金龙禅寺〉中那隻“惊起的灰蝉” ,蝉蜕蝶化之道,从〈初生之黑〉到〈雪中的白〉 ,绚烂之极而又归于平淡。诗人从容地行走在神话与化石之间、在敞开与遮蔽之间、在面壁与破壁之间……洛夫终于融会贯通,使西方的超现实主义与东方禅家的美学思想得以结合,在创作中自由想像而又能明心见性,达到一种超越性的精神境界。

洛夫认爲: “诉诸潜意识的超现实主义,和通过冥想以求顿悟而得以瞭解生命本质的禅,两者最终的目的都在寻找与发现真我 。对一个诗人而言, "真我也正是他一生在意象的经营中,在跟语言的搏斗中所追求的目标。" ⑥"超以象外”而又“得其圜中" ,乃是诗人成功之道,他唯有化身万物,才能与“真我"从容相对; 而“我"之“真"处,并不在于适应外界的人格现实性面具,而在于高扬意志的人格理想性追求。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真我”是一个“追求的目标" ,是有待于诗人创造出来的精神境界。

在生命力、创造力、想像力汇聚之处,诗人的“真我”便闪烁在意象语言之中,表达了超验的自我感觉和形而上的自我意识….….洛夫化身万物,又给宇宙以秩序,原因就在于他对“真我"的不懈追求,造成对人格现实性的消解,以及对人格理想性的发现。爲此他不惜惊世骇俗,遂有人视之爲“诗魔” 。然而,诗人无悔,亦不必悔,像〈石室之死亡〉所象徵的抒情主人公,若非面壁破壁,就不会産生"望坟而笑的婴儿” 。“真我”出世,自非“等开人物" ,便有如〈水祭〉中的屈原, “製芰荷以爲衣兮/集芙蓉以爲裳" ,那是遮蔽,亦是敞开,而洛夫本是湘人,久居水边,自然会明白“空潭泻春”的诗之大道。

唯其如此, "真我"的表徵,生命中的春天,遂被诗人创造于笔下…

①任洪渊编《洛夫诗选》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3年,第103至1040)
②洛夫〈诗人之镜〉 , 《洛夫自选集》 (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 ,页240。
③洛夫〈我的诗观与诗法〉 ,《洛夫自选集》 ,页258。
@洛夫〈超现实主义与中国现代诗〉 《洛夫自选集》 ,页266。
⑥虚斯飞《洛夫余光中诗歌欣赏〉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 ,页51。
⑥洛夫〈超现实主义的诗与禅〉, 《中外诗歌交流与研究》 1993年3期。

bottom of page